本文作者:linbin123456

成都都江堰智慧城市運營建設發展2023年債權項目(成都都江堰投資發展)

linbin123456 04-13 103
成都都江堰智慧城市運營建設發展2023年債權項目(成都都江堰投資發展)摘要: 本文目錄一覽:1、有這樣一份智慧城市建設方案 足矣 !2、智慧城市建設如何做?...
微信號:18621393321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本文目錄一覽:

有這樣一份智慧城市建設方案 足矣 !

智慧城市建設興起于歐美地區,世界各國都將發展智慧城市定為未來幾年的目標。我國雖起步較晚,但在政府的支持和企業的參與下,智慧城市建設也取得階段性進展,在我國目前已有超過500個城市開展了相關建設。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野基慎等技術成熟,我國智慧城市發展將逐步向數據共享、萬物互聯、生態共贏邁進。

雖然國內智慧城市建設如火如荼,但究竟什么才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設該如何下手,在智慧城市的眾多細分領域中又最應該關注什么?

本篇將為大家分享報告《2019年中國智慧城市研究報告》,闡述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架構、發展背景和整體現狀,重點分析了智慧安防、智慧交通、頌敬智慧社區三大領域的落地應用情況,還研究了國內部分城市智慧化建設的創新實踐。

什么是智慧城市?

“城市”這一概念自原始 社會 末期興起,經過幾千多年的發展與演變,始終圍繞人、環境、信息等核心要素展開,逐步完善城市基礎 設施建設,優化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智慧城市作為現代化城市運行和治理的一種新模式與新理念,建立在完備的網絡通信基礎設施、海量 的數據資源、多領域業務流程整合等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的基礎上,是現代化城市發展進程的必然階段。

“智慧城市”的參與者主要是政府和企業兩大主體,但由于出發點和側重點不同,目前尚無統一和明確的權威性定義。智慧城市是一種新理念和新模式,基于信息通信技術(ICT),全面感知、分析、整合和處理城市生態系統中的各類信息,實現各系統間的互聯互通,以及時對城市運營管理中的各類需求做出智能化響應和決策支持,優化城市資源調度,提升城市運行效率,提高市民生活質量。

智慧城市的網絡通訊技術(ICT)架構自下而上包含五層,依次為:物聯感知層、網絡通信層、計算存儲層、數據與服務融合層、智慧應用層,除基礎架構外,還包含建設管理體系、安全保障體系和運維管理體系。

智慧城市的發展背景和整體現狀?

城市發展至今已基本完成了基礎設施建設,開始由外部建設向內部治理轉變。一方面,伴隨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城市問題凸顯;另一方面,伴隨人民經濟水平的提升,更加宜居、便捷、安全的城市生活成為人們的新追求;同時,在日益成熟的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推動下,智慧城市成功駛入城市建設軌道,并在政府的引領和企業的支持下取得快速發展。

自住建部2012年底啟動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項目以來,我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持續增加,截至2016年底該數量已接近600個,其中住建部公布的前三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數量合計達到290個。2017年是我國提出“新型智慧城市”的第二年,全國已有73.68%的地級以上城市啟動了新型智慧城市指標數據的填報。

我國的智慧城市試點已基本覆蓋全國各個省、市和自治區。已入選我國智慧城市試點的城市和地區大部分分布在黃渤海沿岸和長三角城市群。山東智慧城市試點數目最多,為30個,其次為江蘇28個,湖南位列第三,為22個。智慧城市試點東西部仍有較大差異,除澳門、香港、臺灣外,智慧城市試點數目最少的地區為西藏,僅有2個。

《關于促進智慧城市 健康 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強調:智慧城市的建設必須以人為本、務實推進。智慧城市的發展要以“人”為核心,圍繞其構建智慧城市生態。圍繞以用戶為核心的我國智慧城市生態參與者主要包括管理者、應用開發商、系統集成商、服務運營商、第三方機構。

智慧城市的三大應用領域

在政策支持及基礎設施完備的基礎上,智慧城市的應用場景日益豐富,例如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社區、智慧商業、智慧 旅游 、智鋒改慧環保、智慧能源等。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社是目前智慧城市發展中需求最高、落地最快、技術與服務相對成熟的三大領域。

1、 智慧安防

自2015年起,安防行業逐漸引入AI技術,“智慧安防”一詞開始進入大眾視野。智慧安防突破傳統安防的界限,進一步與IT、電信、建筑、環保、物業等多領域進行融合,圍繞安全主題擴大產業內涵,呈現出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大安防”產業格局。

2、 智慧交通

交通是一個城市的核心動脈,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交通作為一種新的服務體系,是在交通領域充分運用物聯網、空間感知、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交通管理、交通運輸、公眾出行等交通領域全方面以及交通建設管理全過程進行管控支撐,使交通系統在區域、城市甚至更大的空間范圍具備感知、互聯、分析、預測、控制等能力,以充分保障交通安全、發揮交通基礎設施效能、提升交通系統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為通暢的公眾出行和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服務。

3、 智慧社區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智慧社區作為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區管理的一種新模式和新形態,其以社區居民為服務核心,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集成應用為居民提供安全、高效、舒適、便捷的居住環境,全面滿足居民的生活和發展需求。

智慧社區涵蓋社區內部和社區周邊的各項服務,社區內主要包括智慧家庭、智慧物業、智慧照明、智慧安防、智慧停車等基礎設施服務,社區周邊主要包含智慧養老、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零售、智慧金融、智慧家政、智慧能源等民生服務。

智慧城市發展的挑戰和趨勢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智慧城市的建設模式以政府引領并投入大量資金,企業積極參與以提供技術和解決方案支撐為主??此埔殉晒︸側肟燔嚨赖闹腔鄢鞘薪ㄔO,正面臨著如何提升經濟效益、保障信息安全、實現跨區跨級的信息共享的三大挑戰。

展望未來,注重以人為本的“智慧 社會 ”將成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未來愿景。同時,隨著企業所提供的技術越來越成熟,政府推動和建立統一的數據中心,并制定相關數據開放的法律體系,實現數據的跨部門共享。各領域的數據孤立將被打破,并逐漸走向融合。

除此之外,智慧城市建設并非只是運營一個小項目,其覆蓋范圍廣、涉及領域多、項目規模大、資金投入高等特點都促使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多方參與才能完成,因此,政府組織、產業聯盟、學研機構、技術/產品/運營服務商等大批優質的智慧城市參與方互相合作,共同構建立體化的“系統集成/運營/服務+開放式物聯網平臺+大數據云平臺+政企合作平臺” 產業生態圈。

智慧城市建設如何做?

智慧城市的建設包括這些方面:智慧公共服務、智慧社會管理、加快推進面向企業的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智慧安居服務、智慧教育文化服務、智慧服務應用、智慧健康保障體系建設、智慧交通、面向新農村建設的公共服務信息平臺、智慧安全防控系統建設、信息綜合管理平臺建設。

要建設智慧城市,圓凳就要先做到如下幾點:

通過傳感技術,實現對城市管理各方面監測和全面感知。智慧城市利用各類隨時隨地的感知設備和智能化系統,智能識別、立體感知城市環境、狀態、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變化,對感知數據進行融合、分析和處理,并能與業務流程智能化集成,繼而主動做出響應,促進城市各個關鍵系統和諧高效的運行。

寬帶泛在的互聯。各類寬帶有線、無線網絡技術的發展為城市中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的全面互聯、互通、互動,為城市各類隨時、隨地、隨需、隨意應用提供了基礎條件。寬帶泛在網絡作為智慧城市的“神經網絡”,極大的增強了智慧城市作為自適應系統的信息獲取、實時反饋、隨時隨地智能服務的能力。

智能融合的應用?;谠朴嬎?,通過智能融合技術的應用實現對海量數據的存儲、計算與分析,并引入綜合集成法,通過人的“智慧”參與,大大提升決策支持的能力。技術的融合與發展還將進一步推動“云”與“端”的結合,推動從個人通訊、個人計算到個人制造的發展,推動實現智能融合、隨時、隨地、隨需、隨意的應用。

以人為本的可持續創新橘喚旅。智慧城市的建設尤其要注重以鏈兆人為本、市民參與、社會協同的開放創新空間的塑造以及公共價值與獨特價值的創造。注重從市民需求出發,并通過維基、微博、Fab Lab、Living Lab等工具和方法強化用戶的參與,匯聚公眾智慧,不斷推動創新,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謝謝采納!

如何看待智慧城市的未來前景?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延華智能(002178);銀江技術(300020);金智科技(002090);賽為智能(300044);正元地信(688509);深城交(301091);招商公路(001965);千方科技(002373);林洋能源(601222);中國能建(601868);遠光軟件(002063);恒鋒信息(300605);佳華科技(688051);泰豪科技(600590);許繼電氣(000400);雄帝科技(300546);新點軟件(688232)等等

本文核心數據:投資額;市場規模;細分領域占比;毛利率

行業概況

1、定義

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指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或創新概念,將城市的系統和服務打通、集成,以提升資源運用的效率,優化城市管理和服務,以及改善市民生活質量。智慧城市把新一代信息技術充分運用在城市的各行各業之中的基于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級形態,實現信息化、工業化與城鎮化深度融合,有助于緩解“大城市病”,提高城鎮化質量,實現精細化和動態管理,并提升城市管理成效和改善市民生活質量。

2、產業鏈剖析

從產業鏈角度來看,智慧城市的建設涉及的主體包括:政府、運營商、解決方案提供商、內容及業務提供商以及最終用戶等。從智慧城市解決方案來看,其產業鏈上下游涵蓋了RFID等芯片制造商;傳感器、物聯網終端制造商;電信網絡設備、IT設備提供商;中端應用軟件開發商、系統集成商、智慧城市相關業務運營商以及頂層規劃服務提供商等多種科技型企業。

智慧城市是一個龐大的產業生態,其中可能涉及的產業類型包含但不限于:設備供應商、通訊的運營商、系統集成企業(結合硬軟件)、互聯網企業、視頻采集產品、信息傳輸工程定制、存儲平臺產品、相關芯片制造、投資運營企業(政府或者經區管委會)。

行業發展歷程:國家政策助推智慧城市建設落地

我國推進智慧城市建設以來,發展階段可以分為概念導入期、試點探索期加速推動期和融合共生期。發展智慧城市的主要目的是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提升城市服務質量,全面發展期呈現大規模落地、技術融合、萬物智聯趨勢。據國家信息中心數據,2021年我國已有8.4%的城市邁入成熟期,2023年將會有一批棗棚城市真正達到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建設標準凳隱則。

行業政策背景:數字經濟、政府治理、雙碳目標是重點

國家層面對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提出了更多的發展要求。國家層面智慧城市發展規劃當中,數字經濟、政府治理、社會民生以及雙碳目標是大部分政策的發展方向。

行業發展現狀

1、智慧城市市場規模超萬億

隨著我國技術的不斷發展,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未來我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將進一步擴大。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性領域的快速發展,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云計算為例,關鍵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準,攜空能支持海量并發、混合云、多云管理等復雜應用場景需求。根據中國智慧城市工作委員會表示,2020年我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達14.9萬億元,并預測到2022年,我國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將達到25萬億元。前瞻初步核算2021年我國智慧城市規模為18.7萬億,同比增長25.5%。

2、智慧城市建設相關投資增長迅速

近年來,中國政府陸續開展和推廣智慧城市試點工作,智慧城市相關的政策紅利不斷釋放,同時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本加速投入。受政策紅利、社會需求、技術升級等利好因素影響,社會資本不斷進入智慧城市行業。據IDC發布的《全球半年度智慧城市支出指南》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智慧城市技術相關投資規模達200.53億美元,同比增長率高達15.88%;2018-2023年的復合增長率約為14.18%,至2021年達到301.76億美元。

注:2021年數據根據IDC往年公告數據核算,屆時以官方數據為準。

3、智慧物流成為最大的細分領域

隨著我國大力推進“新基建”建設,數字基礎設施作為數字政府、智慧城市和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引領新一輪社會投資熱潮。賽迪研究報告顯示,未來三年,在物聯網應用領域,智慧電力、智能工業、智能安防、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領域的物聯程度將會持續提升。前瞻初步核算,2021年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細分領域中智能物流占比最高。

4、中國智慧城市成本投入分析

智慧城市建設就如同裝修房子,基礎建設為“硬裝”,從傳統的基建上升為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最后賦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技術智能“軟裝”。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存在7種常見的商業模式:政府獨立投資建設和運營、政府運營商共同投資、運營商建設和運營、政府投資委托運營商或第三方建設和運營、政府牽頭的BOT模式、運營商/第三方獨立投資建設運營、聯合建設運營和公司化運營等,整體呈現投入大、周期長、回報慢等特點。而智慧城市成本投入主要可以分為前期建設成本和后期運維成本。

5、智慧城市建設毛利率處于較高水平

在對智慧城市建設行業利潤率核算上,選取26家智慧城市領先企業的毛利率,涵蓋綜合智慧城市建設企業、智慧建筑、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電網、智慧政務。采用其平均值來反映智慧城市的一個獲利能力。按照上述測算法,2015-2022年我國智慧城市建設行業利潤率呈下降趨勢,主要是宏觀經濟承壓,智慧城市建設行業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2020年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毛利率為31%。2021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利潤率下降到30%。2022年一季度疫情反彈,導致毛利率繼續下探到28%??傮w來說,智慧城市建設成本控制最有效的途徑應該是在企業運營成本和營銷成本上進行控制,加強日常行管理、加強品牌塑造、選擇合適的營銷模式從長遠來看均有利于建設成本的控制。

行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城市建設良好區域具有先發優勢

從區域分布來看,智慧城市建設區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是廣東,原因是廣東的信息技術產業以及建筑業、金融業較為領先,且城鎮發展較快,智慧城市建設具有良好的社會、經濟以及科技基礎。其次是中東部地區,這些地區人口密集,智慧城市試點較多。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區在智慧城市建設上競爭激烈,這些地區交通產業、工業基礎較好,有利于產業的數字化改造和轉型升級。

2、企業競爭:智慧城市建設競爭格局明顯

從選取的智慧城市建設的17家企業的2021年智慧城市相關業務營收及業務占比來看,智慧城市業務為公司重點發展業務的是銀江技術、金智科技、延華智能、恒鋒信息、賽維智能和雄帝科技。他們智慧城市相關占占總體營收的80%-99%,在智慧城市建設行業具有較強競爭力。

將智慧城市作為主要發展業務的是許繼電氣、泰豪科技和千方科技,這類公司智慧城市相關業務占比在45%-80%之間,同時他們的營收也相當可觀,在30-100億元之間。

而將智慧城市建設業務作為潛在發展業務的是林洋能源、新點軟件、正元地信等企業,這些企業智慧城市建設業務低于40%,正在逐步提升自身在智慧城市建設行業的競爭力。

行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智慧城市建設將呈現出從大城市向小城市蔓延趨勢

目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明顯呈現出從大中城市向中小各城市和區縣蔓延的態勢。省級層面,經濟發達省份智慧城市產業基礎好,數字化意識強,頂層設計理念領跑全國,浙江、上海、廣東等地陸續出臺數字化發展相關政策,數字化轉型正成為國內先進地區的新共識;市級層面,各地市結合自身城市建設需求及本土智慧城市企業實力等要素,智慧城市建設將各顯特色;縣級層面,智慧縣城建設將是未來重點。

截至2021年底,我國副省級及以上地區展開智慧城市頂層設計的為100%,89%的地市級城市已經開展了智慧城市頂層設計。而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在國家級城市群中的普及程度有待提高,2021年進展僅為30%。

2、“十四五”期間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成為國家戰略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已成為國家戰略,將開啟“十四五”快速發展新征程。面向2025,讓管理者以及企業、老百姓真正享受到智慧城市的‘智能化’應用,解決城市治理、企業發展、安居樂業的種種需求,這是智慧城市發展的最終目標。

3、未來智慧城市市場規模進一步提升

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性領域的快速發展,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國政府非常重視智慧城市建設,近些年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大力推進智慧城市發展,智慧城市相關政策紅利不斷釋放,同時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本加速投入。根據IDC《全球半年度智慧城市支出指南》,2019年中國智慧城市相關投資達到228.79億美元,較2018年的200.53億美元增長了14.09%。同時,智慧城市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預計2022年-2025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24.49%,2027年中國智慧城市的市場規模將達到75萬億元。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支持報告》。

智慧城市的實施難點有哪些

您好,前瞻經濟學人為您提供相關行業分析:

一、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有差異

盡管我國許多城市都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但對智慧城市認識有著很大差異,對其的認識還只存在于技術方面,對上層架構很少提及。有些地方的智慧城市規劃,也沒有涉及物聯網、云計算以及三網融合等先進的信息技術的應用,技術思路輪殲敬與模式比較落后。另外,不同地區的相同部門對智慧城市建設的看法也是不同的。

圖表1:物聯網建設主要技術關系分改卜析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規劃不系統

我國許多城市的信息產業比較薄弱,在信息化建設上,并沒有制定長期的城市發展規劃,也沒有進行相關的信息化建設、信息產業發展的管理措施以及政策法規或者標準規范等。管理體系的不健全,成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快速推進的最大阻礙。而我國也有些智慧城市規范缺乏科學與權威性,智慧城市規劃的實行沒有進行有效監控。

我國還有些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設時沒有制定統一的規劃管理的標準以及基礎技術的支持,信息共享、數據獲取以及更新機制等都無法得到有效改善和解決,缺少科學有效的智慧城市建設總體構架以及適用于不同類型城市所使用運行模式。

圖表2:智慧城市運營模式分析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圖表3:智慧城市運營模式條件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技術標準不規范

物聯網等核心技術標準不規范也是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大阻礙。我國智慧城市建設中,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數據格式沒有統一,對數字化發展帶來很大不便。而我國的物聯網技術等在高頻領域仍使用國際標準,對于核心的超高頻領域,其標準受國外組織控制,若是照搬這種模式需要付出量的專利費用,不利于企業的發展以及智慧城市的建設。另外,傳感器標簽成本過高,不利于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推廣。

(四)必要人才缺乏

由于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比較晚,大部分城市的物聯網建設不夠完善,技術創新人才十分緊缺,尤其是高級專業技術人才以及懂技術和了解政府流程與企業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尤為緊缺,難以實現管理信息系統與政府和城市管理、經營等方面的有機結合,嚴重影響了信息化平臺的運行效率與質量。而我國很多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缺少的人才,主要是區域經濟學、產業經濟學、電子科技以及通信類等人才。

二、智慧城市運營中存在的問題

(一)財政壓力大

根據工信部等相關政府部門測算,“十二五”期間,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投資規模在5000億到10000億之間,“十三五”期間,按照各地智慧城市“十三五”規劃,仍然會保持大致相當的投資規模。由于各地方財政收入目前普遍面臨增長壓力,而財政支出規模卻不斷擴大,因此智慧城市建設的財政資金壓力將會加大。

圖表4:部分智慧城市建設投資規模(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二)數據應用缺少平臺

目前各地方政府紛紛制訂智慧城市大數據應用規劃,各政府部門自行開發的系統眾多,系統間缺乏共同的標準規范,橫向整合共享難以深入進行,政務信息的跨部門共享協作仍然存在困難,大數據對于科學決策的輔助支持不夠。

(三)產業拉動效應弱

現在智慧城市項目絕大部分由政府直接投資建設,在吸引企業、社會力量參與方面臘慎一直沒有合適的模式,企業、社會力量參與度較低,產業拉動效應弱。此外,政府主導的信息化項目和社會力量自發建成的信息系統相對割裂,沒有很好融合。

這種現狀的改變還需通過政府機制、政企合作模式等方面的創新,吸引企業共同建設運營。只有企業參與到智慧城市建設中來,政府才能夠更多地專注于管理和引導,充分發揮市場的主體作用。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于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文章版權及轉載聲明

作者:linbin123456本文地址:http://m.loarcreations.com/zhai/31796.html發布于 04-13
文章轉載或復制請以超鏈接形式并注明出處城投定融網

閱讀
分享